4 月中旬的某个清晨,某金融科技公司的安全团队收到了一则告警——
GET /userinfo
接口访问量异常激增(6小时内请求量达12,432次,超出基线值18.7倍)
这不是第一次异常,但今天的模式明显不同:
• 调用集中在凌晨 1:00 - 4:00;
• 请求来源分布于多个不同的 IP;
• 参数结构一致,值却不断变换,呈现出“姓名+身份证号+手机号”组合的枚举式查询特征;
安全负责人瞬间警觉:“有人在恶意盗取真实客户的敏感数据。”
告警背后的真相
该接口 /userinfo
是公司用于信用风险评估的重要 API,支持多端接入,内部调用频繁,同时也对与公司合作的代理商与合作三方系统开放,用于授信前用户信用风险评估。
按照设计,接口应具备:
• 对访问方身份进行严格白名单校验;
• 配置调用频率限制策略,防止过度查询;
• 对返回结果敏感字段脱敏处理。
但在分析日志后他们发现:尽管接口理论上应返回脱敏数据,但实际上却暴露了用户的明文评分等级与评估标签等敏感字段,且该访问来源虽然具备合理授权的代理商身份,但系统未配置有效的调用频率控制,未能识别出异常模式。
也就是说,发起请求的是“有权限的人”,但其行为明显偏离了正常业务使用范围,存在滥用数据访问权限的嫌疑。
行为的隐蔽性
这种“异常数据访问行为”之所以难以被发现,是因为它精心设计,避免了触发任何常规的安全警报:
• 参数结构合法:不触发攻击特征检测;
• 请求频率分散:来自多个 IP/账号,规避限速策略;
• 请求字段合法:服务无法识别其是否“探测敏感数据”;
就这样,一场“看似合规、实则越界”的敏感数据探测行为,就在业务系统眼皮底下展开,对公司客户数据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。
一体化数据安全平台介入-按需管控精准施策
一体化数据安全平台 uDSP 能够有效应对此类 API 数据安全风险场景,通过旁路监测+串接阻断联动机制,快速构建事前识别、事中联动、事后审计的闭环防护体系。
第一阶段:旁路监测识别风险
对所有 API 资产初期以“旁路监测”模式观测,不影响现有系统架构,基于访问行为多维分析 + 敏感数据观测 + 地域访问画像 + 频率阈值计算,快速识别出该接口的访问模式异常:
• 请求者虽属已授权代理商,但伪装身份获取大量敏感信息;
• 请求发生在非业务活跃时间段;
• 调用参数中涉及多个 PII 字段组合请求(如姓名+身份证+手机号);
• ……
平台据此将该行为识别为 API 数据访问越权风险,自动标记为高风险接口并生成处置建议。
第二阶段:切换串接阻断联动处置
确认风险行为后,将 /userinfo
接口快速切换至“串接阻断”模式,通过 API 数据网关(ADG)接管该接口调用路径,并依据风险级别和业务策略配置,触发相应可选的联动响应策略:
1. 触发限流策略:对高频请求者启用访问限速 + 缓存放行机制;
2. 开启动态脱敏:对接口返回内容中的敏感字段进行实时脱敏处理,无精确标签;
3. 记录审计链路:全链路日志审计 + 报文存证留档。
4. 精准访问控制:针对存在异常行为的特定调用方(如某代理商)进行访问限制,不影响其他正常用户;
5. 临时下线接口:在高风险情境下,支持业务一键操作暂停 API 暴露,确保数据不被进一步泄露。
1 小时内,异常 API 请求被精准识别并阻断,敏感数据泄露风险得到遏制。
事后复盘
事后复盘,该事件的根因并不复杂:
“接口上线匆忙,未按敏感性评估执行脱敏与限控策略。”
借由此次事件,团队基于一体化数据安全平台能力,建立了系统性保护机制:
• API 资产自动发现:所有新接口上线自动解析 Schema、识别敏感字段,统一纳管。
• 动态访问控制:基于 ABAC 模型,可根据接口 + 用户 + 来源 IP 等维度灵活配置授权。
• 异常访问行为监测:监测多种访问行为特征,以 API 为监测维度,在时间范围内被大量访问、响应了大量的敏感数据时进行告警。
• 统一策略编排与联动:敏感数据识别、访问控制、风险处置一体化联动。
小结:用平台化能力应对 API 风险演化
不是所有攻击都惊天动地,大多数数据泄露,都是因为一个小接口、一个配置疏忽。
面对日益复杂的 API 接口生态,单纯依赖传统的网关与静态规则已不足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安全威胁。原点安全一体化数据安全平台提供从资产识别到风险监测、从策略联动到敏感数据管控的全链路保护能力。通过平台化、自动化、可持续的 API 数据安全方案,企业可实时感知敏感数据使用状态,全面感知数据安全风险,防止敏感数据泄露,有效保障数据安全使用。